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机器人“开大会”,中国企业探先机

2025年08月25日 09:57:01 来源:人民网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近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齐聚北京,围绕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全面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人形机器人开起运动会,海外媒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运动会上闪亮登场的中国企业。

展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

参加100米跑步、跳高、5v5足球、自由搏击、乒乓球等体育比赛,进行群体舞蹈、自由体操表演,唱响《穆桂英挂帅》,演绎《秦俑魂》舞蹈,为现场观众调制咖啡……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人形机器人通过体育竞技和各类表演,向观众展现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热闹的运动会,吸引海外媒体聚焦。

美联社近日报道称,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跳起了街舞,表演了武术,还弹奏了乐器。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队伍、500多台人形机器人参加比赛,项目包括足球、跑步和搏击等。此次运动会正值中国加大力度开发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之际。

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称,在传统的自由搏击运动中,选手们可能流汗、出血,甚至头部严重受伤,而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选手”们面临的却是另一套挑战,包括平衡性和电池续航能力。近日,一系列人形机器人赛事在北京的国家速滑馆进行,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

俄罗斯报纸网刊文称,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既涵盖田径和足球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也涵盖模拟处理现实生活和专业任务的场景赛,例如医院场景(药品分拣技能竞技)、酒店场景(清洁服务技能竞技)和工厂场景(物料搬运技能竞技),此外还设置自由搏击等外围赛项。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尤其受到关注,运动会将测试机器人在日常情境中的实用性与技巧。参赛队伍可选择完全自主控制模式或手动遥控模式。

“致力于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中国希望通过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提升技术水平、培育相关产业。人形机器人被寄望于完成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实现的复杂动作。”日本《朝日新闻》近日报道称。

企业数量增加,投资多元,应用领域广泛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闪亮登场,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外媒关注到,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展现强劲发展活力。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分析,放眼全球市场,中国人形机器人具有重要影响力。据调研机构统计,截至2024年底,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220家企业公布人形机器人模型及相关产品,中国企业约占一半,中国企业数量明显具有优势。“涌入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资金正加速增长。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达87起,披露融资金额约109亿元,资金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特征。”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中国新增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7.6万台,远超排名第二的日本。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700亿元人民币。中国将人形机器人与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并列,强调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政府支持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动向日益明显,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层面。北京市提出到2027年要打造千亿级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

据埃菲社报道,机器人的潜力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双手可以协助外科医生进行微创手术,成为能解读肌肉信号的智能假肢,或者自动化处理复杂的家务,如按成熟度将水果分类、折叠衣物或安全操作刀具等。一切都发生在已经拥有超过470亿美元机器人市场规模的中国。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到2028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增至1080亿美元。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

本土技术发展快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连日来,重磅机器人领域“大会”在中国接连举办:8月上旬,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汇聚200多家中外机器人企业,展出1500余件产品,首发新品超过100款。7月下旬,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大会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的包容、公平、安全发展。外媒关注到,中国在机器人行业的活跃表现,日渐显现出强大国际影响力。

据塔斯社报道,中国拥有全世界发展最快的机器人技术市场之一,已经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30万套。去年,中国的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052万套,同比增长34%。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在报道中分析,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融入日常生活的技术瓶颈在于缺乏尖端人工智能模型和足够的训练数据。人形机器人需要海量的动作捕捉、视觉、触觉和音频数据,再结合模拟技术,才能构建出在现实世界中导引和互动所需的感知与行为图谱。中国已有多家初创企业投入“数据工厂”的建设,通过雇用人员操作机器人或穿戴设备,捕捉人机交互数据,用于训练机器人。虽然能够提高生产力的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仍是一个遥远的愿景,但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向前。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近日报道称,全球供应链重组使得东南亚和其他地方涌现大量新工厂,为生产线提供人力以及物流服务的“中国制造”机器人也随之涌现。近5年来,来自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包括外国制造商在中国生产的机器人,出货量每年都在增长,2024年出口额达到11.3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达到7.4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0%。制造机器人及其零部件的中国公司如雨后春笋涌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93万家。中国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激烈的国内竞争也促使中国机器人制造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报道称,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科技企业不仅提升了中国的本土技术实力,还将影响力扩展至全球。中国已准备好在塑造人工智能未来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仅是让机器变得更智能,更是要利用这种智能为所有人构建一个更互联互通、更便捷且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编辑: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