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编者按:徽州文化是距离当代中国最短路程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文化中保留完整的一片天空,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致标本。近年来,黄山市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得天独厚等优势,全力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黄山和徽州这两个顶流IP,正以独有的方式铺展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画卷。10月17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刊发文章《让徽州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全文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徽州文化是距离当代中国最短路程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文化中保留完整的一片天空,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致标本。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得天独厚等优势,全力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努力让徽州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留下来” 根脉在延续
马头墙是我们的旋律、黑白是我们的灵魂,这是黄山人对城市的定义,反映出的是城市中随处可及的徽州传统风貌。为了留住旋律、护住灵魂,黄山市怀着珍爱之心、崇敬之心不遗余力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引领,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0亿元。制定颁布《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如今,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达8032处(占全省32.1%),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22处(占全省51.2%、全国2.3%),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占全省67.75%、全国3.97%、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今年新增国家工艺美术大师2名、占全省100%,累计达6人、占全省75%,成为全省唯一拥有文化自然“双世遗”、历史文化“双名城”城市,整座城市犹如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活起来” 产业在壮大
徽州文化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徽派古建产业是徽文化焕发生机活力的缩影,作为黄山市重点培育的九大新兴产业之一,正逐渐成为重要产业支撑。全市从事古建产业链相关企业达220家,2021年产值约12.8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8.7亿元、增长41.5%。
在徽文化蓬勃态势赋能加持下,黄山市把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美丽经济不断壮大:全面打响“徽州美宿”品牌,全市各类民宿达2950家,跻身全国首批9个“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徽菜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美食之都,全市餐饮业和徽菜食材销售收入均突破百亿元;规划建设黄山徽艺小镇,招商签约40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入住,涵盖近30种非遗业态……非遗传承、研学营地、康体养生等新兴业态热潮汹涌。文化产业考核2021年位居全省第2,创历史最好成绩。“活起来”带动“美起来”,实现百姓“富起来”。一批传统古村落在新时代实现美丽嬗变,涌现出画里宏村、绿野仙踪西溪南、天上木梨、云雾坡山、梦里祖源、文化莘墟等一批网红村,一步一换景、处处可打卡。
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覆盖七成以上村庄,近十万农民吃上文化旅游饭,世代传承的文化名片变成群众致富源泉。2021年,全市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6.6万元,50万元以上村占比1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98元。今年1-8月,全市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2.2万元,50万元以上村占20.8%,人均住户存款89910元、居全省第二。
“走出去” 影响在提升
文化因多元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古徽商走出大山,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辉煌,也将徽文化的开放因子播撒到世界各地,在文化传播与世界文明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山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引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展陈和文化交流,讲好黄山故事、传播徽州文化。中外文化创意产业安徽发展大会、世界创意经济峰会等一批全球会展精彩启幕;黄山(纽约)文化旅游云推介活动被130余家英文媒体转载、1亿多海外读者关注;承办70余场外事活动,成为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今年最大规模线下主场外交活动,中外来宾纷纷点赞……黄山和徽州这两个顶流IP,正以独有的方式铺展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画卷,黄山“国际会客厅”影响力不断提升。
目前,黄山市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为此建议:完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机制。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协调建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常设工作机构,配备管理、研究、宣传等专职人员,推动保护区建设取得更多实际成果。
编辑:洪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