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近年来,我市坚持点源与面源系统共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抓实工业点源污染,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守护好新安江一江碧水。
在徽州区谢裕大茶博园,村民正在对茶园里的粘虫黄板进行更换。这种“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的绿色防控模式,把住了源头关,实现了茶叶质量大幅提升。
谢裕大茶博园负责人程智成:“我们这几年通过安装黄板,杀虫灯,在地上铺了防草膜的技术,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大大提升了茶叶的品质,也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
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措施实现了茶叶品质和效益的双提升。今年,徽州区的茶农平均收入较同期增长10%左右,茶叶已成为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徽州区富溪乡茶农汪开盛:“茶园插黄板,不打农药,乡里发个卡给我们,卖茶叶也好卖一点,价格高一点,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一点。”
为治理好茶园面源污染,我市深入开展全域茶园绿色防控,推动茶园生态回归良性平衡,着力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黄山茶产业形态正从“大产业”向“强产业”、“生态产业”转变。
徽州区农业农村局方春华:“春茶鲜叶(抽检)检测结果表明,我们的样本基本达到了欧盟标准。下一步我们将压实主体责任,继续推广绿色防控的这些技术,努力打造全国首个茶叶无农残城市。”
据了解,通过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化肥农药替代、农药集中配送体系等农业面源治理政策,我市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20%和31.3%。
在有效降低面源污染的同时,我市还深入推进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抬高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上一个污染环境项目。近年来,我市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11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各级投入近60亿元打造徽州区和歙县两个循环经济园区,实现供热、脱盐、治污“三集中”,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
在徽州区双益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运用自动化系统监管园区所有企业工业废水处理。
徽州区双益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巍:“我们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和一企一锁的这种方式,强化对企业来源水的管控,确保水达到园区的纳管标准,经过我们调节池再加上生物以及MBR平板膜处理方式,确保水达到排放要求。”
目前,徽州循环经济园区已建成1.39平方公里,入驻园区企业达到52家,2021年,园区实现总产值近90亿元。
徽州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办副主任朱海:“在园区建立以来,累计投入近2亿元相继建设了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水环境自动监测站智慧平台等环保设施,目前园区所有企业污水均能做到集中处理,并达标排放,不断推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新安江母亲河。”
新安江流域是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十多年来,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中,我市紧盯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已实现村级保洁、河面打捞等“十个全覆盖”,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洪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