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近年来,安徽歙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用心用力用情,真抓严管厚爱,推动广大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坚持“选硬人、派能人”,持续把最优秀的机关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2017年以来,向全县45个贫困村和131个非贫困村选派驻村扶贫干部528人,其中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95名(县处级党员干部25名),配齐配强驻村帮扶精干力量,持续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一是从严择优选派。坚持有为民情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热心扶贫、热爱群众的“三有两热”标准,重点从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中选派帮扶干部,确保接地气、服水土、能干事。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组织部从严审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逐一过筛,经选派领导组集体研究,对选派帮扶干部人选逐个分析研判。 二是因村精准派驻。组织开展“常委调研月”活动,10名县委常委带队,深入28个乡镇56个村进行调研,掌握村“两委”班子、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脱贫攻坚工作需求等各方面情况。按照组织安排与干部意愿相结合、干部特长与各村需求相对口、驻村扶贫与定点帮扶相衔接的原则,将熟悉党群、经济、农村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经济基础薄弱村、矛盾纠纷突出村,实现全面覆盖、精准配对、人岗相宜。三是完善帮扶体系。出台关于《歙县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办法》《歙县选派帮扶干部责任清单》等文件规定,建立县乡村“三级帮扶体系”,由县级领导分片联系乡镇,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包保到村,向所有有贫困户的村派驻帮扶干部。压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双包”责任,实现向村级派驻帮扶力量全覆盖。176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中,县直单位派出226人,全县204家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176个行政村,3297名机关干部帮扶8739户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坚持每月走访贫困户,年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1.5万余件。
坚持“用村里人、办村里事”,持续把最精干的本土力量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坚持以村为主,聚焦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本土工作力量,切实打通脱贫攻坚“神经末梢”,实现扶贫力量本土化、工作开展长效化,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一是狠抓带头人队伍。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下大力气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特别是贫困村党组织书记45名,有效保证了村党组织带头人有决心投身脱贫攻坚、有能力抓好脱贫攻坚。2018年村级换届中,新当选的264名村书记、主任中致富能手105名、退役军人58名、大学生村官1名,结构更加合理,基层扶贫力量更加强劲。二是配强村“ 两委” 班子。按照“严格标准、拓宽渠道、创新方式、选优配强”的思路,实施“本土优秀人才回引工程”,通过公安、民政、教育、人社、团委、妇联等“六个渠道”,摸排返乡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巾帼”能人、村医村教等“六类人群”,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逐人考察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了解回村任职、投身脱贫坚的意愿和致富带富能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三是扩大基层扶贫队伍。出台《歙县村班子及村干部考核办法》,严明村干部坐班值班、出勤考勤等6项制度,强化村干部干事担当。探索村两委干部“选聘分离”,在聘任1109名新当选村“两委”干部的基础上,结合岗位需求,另聘任85名懂电脑、会技术的年轻同志为村级工作者,担任文书、组织委员等职务,解决村级干部能力短板。全县182个村确定546名村级干部后备人选并安排合适岗位,加强锻炼培养,储备基层扶贫力量。
坚持“驻得了村、沉得下心”,持续把最严实的工作作风融入到脱贫攻坚一线。注重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从严从实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管理,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 一是细化职责明任务。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的十项主要任务以及中组部提出的选派第一书记“四项职责”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选派帮扶干部必抓基层组织建设、必抓扶贫任务落实、必抓产业经济发展、必抓基础设施配套、必抓为民实事办理、必抓社会管理创新、必抓工作纪律执行“七个必抓”和权利、责任、任务“三个清单”,实行工作任务项目化管理,防止“上下一般粗”。常态开展教育培训,坚持县级示范培训、乡镇集中轮训。定期印发《扶贫政策必读》《工作任务清单》等口袋书,帮助选派帮扶干部熟悉政策、明确任务、掌握方法。二是跟踪管理严责任。出台《歙县选派帮扶干部“十条禁令”》《歙县选派帮扶干部召回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选派帮扶干部不能触碰的红线,对履职不力的,及时启动召回调整。坚持暗访暗查为主、互查抽查相结合,开展每周电话抽查、每月抽查暗访、随机入户走访,督查结果通报到村、反馈到人,压实扶贫干部工作责任。二是转变作风强扶贫。印发《歙县扶贫工作队作风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的责任,严格落实选派帮扶干部工作纪实、定期汇报、考勤考核和请销假制度,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已对履职不力的6名驻村扶贫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提醒谈话2名。督促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落实好驻村帮扶各项激励保障措施,不断改善办公、生活条件,严格落实经费保障、谈心谈话等制度。
坚持“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持续把最鲜明的用人导向传递到脱贫攻坚一线。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对扶贫干部在政治上关心到位、工作上支持到位、待遇上保障到位、生活上关怀到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一是树立鲜明导向。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牢固树立选拔使用干部扶贫优先的鲜明导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重用有扶贫工作经历的干部,优先评聘职称、晋升职级,明确驻村工作任期考核为“优秀”等次的,纳入后备干部人选,并及时提拔重用;任期考核为“称职”等次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已提拔重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50人。 二是强化激励引导。出台《歙县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励关怀实施办法》,在“扶贫日”表彰30名最美选派帮扶干部、10家最佳帮扶单位、20名最优帮扶责任人、10个最励志脱贫故事、12名最美巾帼脱贫攻坚人;摸排优秀选派帮扶干部典型30人,陆续在县电视台宣传。开展“选派帮扶风采录”等宣传活动,在县先锋网、政务网、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设“扶贫之星”等工作专栏,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注重关心关怀。任职期间,选派帮扶干部享受原单位同级人员同等待遇,由县财政年列支520余万元,统一为每个驻村工作队发放工作经费和生活补助,确保有钱办事、有事能办。妥善安排选派帮扶干部在村食宿、交通补助等各类保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扶贫干部留得下、住得安。实行选派单位与选派帮扶干部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成立“专家顾问团”,加强对选派帮扶各类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立项等全程服务指导,形成强大“后援”,确保选派帮扶干部安心驻村在岗、放手干事创业。
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