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今年,我省将“促进重点人群就业”作为优化实施的30项民生实事之一,旨在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稳步实施促进重点人群就业行动等民生实事,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持续优化就业服务,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通过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举措,全方位筑牢就业保障网,以稳就业来惠民生、促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今年1月至7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7.5万人,同比增长0.2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9.86%,超序时进度11.53个百分点。
“三业”联动,挖潜扩容就业岗位
“我最近刚入职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是技术中心工程车辆研究院电动车辆研究所电气室的一名见习工程师。目前已经初步了解了所在部门的职责、本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正在学习公司产品知识、产品设计技能。”日前,香港城市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王瑾告诉记者。
为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今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动员国企等重点企业扩容招聘,开展“走进校园”“走进经开”“学习交流”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校园招聘会349场,发布岗位4.5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约6000人。
让就业“长”在产业链上,方能让“好就业、就好业”更有底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注重推动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系统性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实施就业岗位挖潜扩容计划和优薪优岗赋能计划,全年计划挖潜扩容就业岗位110万个以上。
截至目前,全省已挖掘开发各类就业岗位约90万个,为稳就业、保民生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运用系统思维来解决就业难题,并以长远的视角规划民生实事。
平台赋能,优化基层就业生态
面对社区劳动者“就业难”和小微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现实问题,我省积极拓展升级“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功能,推动就业服务精准化、智能化。
近日,合肥的三孝口就业服务站开展养老护理培训,吸引了20余位周边居民参加。不少居民在培训结束后,还主动咨询服务站后续技能培训活动的安排。
三孝口就业服务站运营负责人邓鹏飞介绍,服务站线上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同步开展直播,包括政策宣讲、直播带岗、求职指导等活动。线下则会收集周边市民关于技能培训的想法和反馈,再结合实际情况为有需求的求职者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服务。
自去年11月份三孝口就业服务站建立以来,线上线下累计帮助了130多人就业。
“家门口就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三公里”就业圈正是以社区居民为中心,辐射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就业服务网络。今年1月至7月,我省已通过“三公里”就业圈平台成功促进7.3万人就业,初步实现“求职底数清、招聘岗位清、对接效果清”的目标。
同时,我省出台《安徽省公益性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运行指引》,加快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据了解,今年6月份,池州市零工大市场正式运营,“宜业回池,零工有活”首场零工专场招聘会同步开场。池州市零工大市场全天候免费开放,设有综合服务区、对接洽谈区、休息等候区等功能区。
截至7月底,全省已建成零工市场70个、在建50个,完成年度目标的70%,累计服务零工求职者40万人次。
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灵活就业渠道,也为零工劳动者提供了更加规范的就业环境和权益保障。
精准施策,求职补贴应发尽发
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秦梅,目前就职于合肥市瑶海区的合肥米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今年7月份,她拿到了一次性就业补贴3000元。
这得益于我省的一次性就业补贴政策。据了解,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高校毕业生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
这是让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的举措之一,为就业人员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支持和稳就业保障。据统计,截至目前,瑶海区一次性就业补贴已发放189人,共计56.7万元。
与此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低保家庭、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我省多部门联合推动求职补贴发放工作,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实现线上“一次不用跑”、线下“最多跑一次”,极大减轻毕业生求职负担。
截至7月底,全省已向8.3万名困难毕业生发放补贴1.25亿元,做到应发尽发、应帮尽帮。不仅缓解了毕业生求职的燃眉之急,更传递出用心用情,使就业帮扶政策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温度。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靠前服务,研究制定扩大重点群体就业社保补贴范围等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预计9月份及时启动2026届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同时,将进一步推动零工市场建设与“三公里”就业圈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真正把民生实事做实、做好、做到群众心坎上。
编辑:吴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