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长江马鞍山段风光 童祖鸣 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以前网里面装满了鱼,现在心里满满的都是江!”马鞍山市退捕渔民三姑娘在长江边长大,自2019年上岸以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水上渔民到小区居民,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她还通过自主创业,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这条让三姑娘赖以生存了半辈子的江,如今却不再只是一条水道,而是正在成为一座正在生长、没有边界、也无需门票的“超级公园”。
近日,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在马鞍山市举行,聚焦“文化公园与城市未来”课题,发布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成果。
最受关注的是,我们该如何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如何让群众共建共享长江文化?
串珠成链 打造无边界的“超级公园”
初次听到可能会疑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公园”吗?
其实,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而是一个国家级的文化战略概念和空间规划,可以理解为一座没有边界的大型露天博物馆。
它覆盖了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流经的13个省区市,沿线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点、自然风光,都是这座“公园”的“景观”。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沿江省市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充分激活流域文化资源,在长江文化系统性保护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安徽省认真落实建设部署要求,编制出台《安徽长江文化旅游发展带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设定“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有序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建设。
安徽建立并定期更新重点项目库,目前在库项目506个。同时,省有关部门审核通过66个专项债项目,累计发行专项债10.37亿元,用于支持长江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等建设。
马鞍山市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其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得到系统性展示;芜湖市打造“老船厂1900”,老厂房化身美学馆;铜陵市利用老旧住房遗址改造成“铜官山1978文创园”,废弃矿区变身“科学课堂”;池州市推进华龙洞遗址公园建设,提炼“华龙洞人”重大文化标识……
这些重点标识项目的建设,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成了可触摸的风景,也让长江文化变得可见可感可亲。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既有保护、传承和阐释传统文化的目标,同时也应有创造未来、造福人民的内涵和目标。
如何更好地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的建设,乃至整个安徽省文旅产业的发展?戴斌表示,要结合“十五五”规划,下更大的力气,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安徽的具体实践中去。
安徽的城市发展,正在与长江千年文脉同频共振。
长江马鞍山段 童祖鸣 摄
更新理念 让长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16公里,称八百里皖江。
在安徽,它串联起5座城市,滋养千万人口,承载着数以千计的文化遗产点。
今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首要任务。国家文化公园从早期的“建设”工作为主,调整为“保护”工作为主。
万里长江奔涌至马鞍山市,蜿蜒出一段79公里的翡翠岸线。不妨从这里,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成果——
为了夯实长江文化生态之基,马鞍山市持续推进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与南京、镇江开展跨省协同立法,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长江马鞍山段被评为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储灿林 摄
凌家滩遗址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在加快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工程;今年5月开馆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用1100多件文物将5000多年前的中华文明呈现在公众眼前;和县猿人遗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
近年来,马鞍山市持续推进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建立长江文物资源数据库,编制《马鞍山市长江流域文物名录》;举办长江文化论坛、凌家滩文化论坛、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系统构建长江马鞍山段文化脉络,让长江文化逐渐成为马鞍山市的文化符号、精神标识。
“将李白浪漫的诗意、凌家滩厚重的文明源头、长江壮美的自然生态有机融合,打造马鞍山市独有的国家级文化标识符号,是破题关键。”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马鞍山市作为徽派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点,坐拥李白诗歌文化和凌家滩遗址两大瑰宝,拥有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黄金禀赋。
对长江文化最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在于将其融入公众体验的日常——
围绕长江大保护和文化遗产等主题,马鞍山市创排了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话剧《炉火照天地》、歌曲《诗的城》、纪录片《三姑娘上岸记》《山水诗城马鞍山》等一批文艺精品,让长江的故事登上舞台、走向课堂。
同时,马鞍山市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采石矶、凌家滩遗址分别成功创建5A级、4A级景区,长江不夜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采石矶半程马拉松、葫芦果音乐节等活动火爆出圈。
如今,这座城市正在成为保护展示和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
立足特色 讲好新时代安徽长江故事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场“双向奔赴”——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必须有一批高质量发展、有创新力的城市作支撑。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正在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江西省九江市建成并开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一、二期,协同推进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文化公园、湖口山江湖生态文明展示园、彭泽滨江文旅融合展示园等项目。
“目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一、二期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热门去处。”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及长江旅游带(安徽段)建设交流会上,九江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泉分享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经验。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涵盖长江干流11省区市和2个长江经济带省份,自启动建设以来,沿江各地动作频频。
江苏发布《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积极打造由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构成的江苏段片区,初步形成高效管理模式。
湖北以系统性工程守护长江文脉,通过文献整理、课题研究与考古发掘构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
长江文化底蕴深厚,遗址遗迹众多,如何充分展现沿线不同区段的特色?
“上承荆楚下接吴越,安徽长江文化有机衔接上中下游文化内在脉络,串联从巴蜀到吴越文明谱系,承上启下、兼容并蓄,形成极具综合性、融合性、开放性地理文化综合体。”安徽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朝辉说。
对于安徽而言,这个“超级公园”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立足特色,充分彰显安徽段的独特魅力。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邵海卫介绍,接下来将聚焦一批标识性项目打造,加快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深入推动文旅融合,讲好安徽段故事,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打造为新时代展示安徽形象、展现安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名片。
如今在长江沿岸,当你走进一处古老的码头,一个修缮后的古镇,或者一个江豚观测点,可能已经处在这个“超级公园”的一个“功能区”里了。
编辑:吴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