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为全面反映黄山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及时推广试点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展示社会治理新举措、新成效,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市委政法委对近年来社会基层治理创新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梳理汇总,择优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系列报道,在“创新市域社会治理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山”专栏中刊出。
黄山区:警民“肩并肩”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2019年,黄山区委组织部和区委政法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行党员民警兼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公安派出所警务协理员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党员民警和村干部双向挂职,推动治“安”和治“村”两支队伍“肩并肩”前行,形成村级党组织和公安派出所组织联动、优势互补、双向服务、相互促进的工作新格局,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锻炼了政法干警、村级干部队伍,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和政法机关服务群众的能力。
互融互通,强化专群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全区84个村(社区)配备党员民警副书记,其中城市社区和治安重点村由驻地公安派出所骨干民警担任,其余村居由公安分局机关“一村一警”联村党员民警担任,副科以上职级民警占37.79%。全区公安派出所聘请警务协理员84名,90%以上为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
副书记身份让民警从“公家人”变成“村里人”。他们主要负责协助党组织书记抓好村居平安建设工作,按要求参加村居党组织会议和“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指导开展平安创建,组织构建专群结合、以防为主的基层群防群治体系;推动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收集、上报维稳动态和突出治安问题,震慑村霸地痞,排查涉黑涉恶线索,防范黑恶势力滋生等。
警务协理员身份让村干部从“群众”变成“同事”。他们主要负责协助公安派出所进行治安管理,发挥熟悉村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及时发现报告违法犯罪行为线索;作为“警民联调”组织成员,参与对婚姻、赡养、债务、邻里关系、物业管理等普通民事纠纷警情的调处;参加公安派出所有关会议,听取情况通报,积极宣传政法工作;对所在公安派出所民警履行职责、执法执勤和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建议、意见和要求。
创新机制,提高队伍战斗力增强履职实效
党建引领形成战斗合力。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肩并肩”工作党支部,乡镇政法委员担任支部书记,公安派出所所长担任副书记,各村居党员民警副书记、警务协理员和乡镇综治中心副主任、司法所所长等全部纳入支部党员管理。建立黄山区“肩并肩”工作协调会议制度,由区委组织部长和区委政法委书记任召集人,区直各政法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和政法委员为成员,定期召开协调会议。
联考联评压实工作责任。出台“肩并肩”工作考核制度,党员民警副书记工作情况由所在村居治安状况、村民代表会议述职评议结果、“肩并肩”工作党支部评分三方面构成,结果作为兼任干警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警务协理员工作情况由公安派出所评分、村民代表会议述职评议结果两方面构成,结果挂钩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奖;考核工作由“肩并肩”工作党支部负责组织。
强化保障提升制度成效。甘棠、仙源等乡镇出台实施细则,细化“肩并肩”工作保障措施,在办公用房、设施配备、工作协调等方面保障党员民警副书记开展工作,公安派出所建立警务协理员工作室9个。区公安分局将2019年定位为“执法能力提升年”,以警务实战训练和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积极提升全警政治素质、群众意识、服务能力。举办全区村干部培训班,分批次组织84名“警务协理员”开展治安防范、扫黑除恶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村干部的履职发展能力。区公安分局在工作补助、交通保障、提拔任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年轻党员干警挂职村级党组织副书记,增强基层工作经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并肩前行,全面提升平安黄山建设成效
黄山区通过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典型培树等举措,推进中心城区、乡镇、村(社区)“三级”联防,实现“一好转、一减少、一提升”,即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矛盾纠纷大幅减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中心城区互融互通。通过整合资源,不断引导城关镇创新开展非警务警情对接分流机制,将医患纠纷、家庭纠纷、婚恋纠纷、邻里纠纷等4种纠纷类警情交由警务协理员调解,公安派出所非警务任务大幅减少,甘棠镇调委会被司法部表彰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今年以来全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7.6%,调处成功率同比上升3.7%;公安机关接警数同比下降近15%,派出所非警务警情处理数同比下降47%。
乡镇互学互比。鼓励各乡镇树立典型,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如仙源镇打造“古城卫士”的群防群治新品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组建“古城卫士”专业巡逻队,镇政府按照每年5万元标准给予经费补助,村里对参加巡逻队的村民在入党、入团、参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吸引了不少农村青年关注,50名巡逻队员充分发挥了巡逻、信息、调解、宣传、服务等“五大员”作用,促进了古镇仙源社会治安的明显好转。今年以来,仙源镇刑事案件实现零发案,治安案件环比下降37%,报警数减少54%。
村居互促互进。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情况,引导“老品牌”一如既往助平安,“新品牌”发光发热保和谐。如焦村镇龙源村组建的“护村队”协助派出所多次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乌石镇茶儿垄村通过村场联防、群防联调、义务为主、适当补贴的形式,联合林场和当地村民组建了农村调解(群防)协会,吸收当地141户群众自愿加入,当月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的记录。龙西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和”文化,目前,4个城市社区都已推广该做法,建成2个小区“和事佬”小组,调解志愿者达161人,有效预防化解小区邻里、家庭和物业纠纷。今年以来,矛盾纠纷上交数仅1起。
“肩并肩”机制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发挥职能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党务、警务、村务融合,构建专群结合、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实现警民联动、优势互补,夯实了农村平安建设基础,巩固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该机制实施以来,成效已初步显现。公安干警服务群众能力显著提高,通过组织开展“百名干警访平安”等活动,处理矛盾纠纷118起,为群众办实事76件,查处治安案件124起,关停麻将馆310家。农村党员干部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参与非警情警务调处212起,开展法治讲座41次,受教党员干部1500余人次,组织扫黑除恶成果巡展84场次,引导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信访问题21个。基层治理更加有效,甘棠、三口等乡镇搭建“腾讯为村”网上治理平台,创新制定基层警务协助工作机制8个,组织“法润太平湖”百村行动31场次。警民关系更加和谐,今年来,党员民警副书记为村中心工作和项目建设解决实际问题70余个,村居为公安派出所解决生活问题14个。2019年上半年群众对政法机关满意度96.95%,全省安全感满意度综合率达98.5%。
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