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安徽电视台的程力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安江源头的报道,对这片山水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曾手绘一卷这个地区的文化旅游策划图,从流口茗洲的有机茶园出发,沿着清幽幽的率水往源头走,一路风景相伴,一路寻幽探古,这样的旅途想必十分惬意。在这张图上,有一处村落被红笔醒目地标注,这里堪称新安源之旅的重要文化地标。程力说,非常值得一去!
这个村子就是樟源里。
到樟源里能看到什么呢?这个蛰伏在两道青山之间的小小村落,伴着村中小溪日夜喧响的水流声,气韵清澈,鸟语花香,外表是与世无争的,气质是温顺可人的,可以算作传统徽州古村落的样式吧,村口的水口林依然遮天蔽日,进村的“石门胜概”石拱门肯定是古人的作品,和山形、树木和谐熨帖的民居似乎向人们传递着徽派建筑的智慧,尤其,村中心的方氏宗祠树德堂古朴厚重,一副不露声色、胸有成竹的模样——明眼人一看,这个村子有底蕴。所以,从外面世界进到这里来,浮躁可以瞬间丢弃,身心也可放松一些,静谧的时光在山风里温柔流淌,仿佛触手可得,提示着自我的真实存在。
樟源里,从古至今,脉络清晰,传承有序。宋熙宁辛亥(公元1071)年,始祖方遊自祁门赤桥迁入建村,一千多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樟源里方氏族人不但找到了生存的路径,还找到了崛起、发达的秘籍,那就是一代又一代耳提面命的四个字:崇德笃学。这四个字记在脑中,刻在心里,化为格言,化为行动,化为思想,终究能春风化雨,桃李满枝,只是这成果有点惊人,从宋至清,樟源里居然先后诞育了12位进士,其中3人被钦点翰林,这在科举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一份成绩单,实在是村庄无上的荣耀。
为了这份荣耀能辉映古今,村里的贤士想立一块进士碑。那一年,程亮校长坐在县文化局的办公室里,微笑着说了他们的想法,态度谦逊但眼神坚定。做这件事有几个前提,首先是进士们名字、生平的准确表达,其次是手艺高超制作者的选定,再一个最关键,得有一笔钱。程亮请求我帮忙做前两件事,至于钱从哪里来,他们准备发动全村的村民和在外地的樟源里人一起来筹!这是我第一次认识程亮,心里惊讶竟然也还有人不怕麻烦、不辞辛苦地来做这些事。程亮当时是当地鹤城中心小学校长,敬业且专业,把一个乡村小学拾掇得清清爽爽,走进校园,那些嘹亮的朗读声充满着山里娃倔强的生命力。程亮是土生土长的樟源里人,他醉心于乡村文化的挖掘打造,不是分神,而是生命里的一份自觉自愿。
事情进展很顺利,得到的呼应出人意料的强烈,许多无私的捐赠让人感动,经过程亮他们几个月的筹划、奔波,樟源进士题名碑如愿在方氏宗祠树德堂前落成,厚重的青石碑体,金灿灿的进士名录,一块丰碑就这样在乡村里树起,平添了樟源里的历史骄傲。树进士碑这件事其实很有意味,不光是树起了一份文化的记忆,更是在新时期,树立了乡风文明的一面旗帜。后来我们为这件事拍了一个微电影,取名《树碑》,里面的演员就请程亮他们自己来演,等于是把他们做过的事按照电影的方式再来一遍,所以演员们的表演自然生动,加上人物对话都用当地方言,整个电影有趣有味,算是树碑额外的一个文化成果了。
当然,樟源里的文化行动不是程亮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簇拥着一群崇尚传统、热爱文化的乡亲,除此,他还有两位“亲密战友”——鹤城乡文化站的盛红兵和汪村小学的韩文杰,三个人组成紧密型的“铁三角”,程亮统筹,文杰写文,红兵摄影,遇事一块商量,遇坎一道爬坡,三人皆瘦,皆有筋骨,皆心中有执念,对这份乡村的文化营生,干得无私无畏,有滋有味,从树碑到修祠堂,从建村史馆到撰写村志,一路风生水起,风光无限。尤其那本几十万字的《樟源里村志》,把村庄历史、人文、经济、民俗等所有方面梳理得明白清晰。我想,这本村志留存了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也会留存他们坚毅的努力。向他们致敬!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