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初识黄备

2019年12月02日 09:12:33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程云芬

  在歙县南乡一带,一直流传这样的一句谚语“洪坑的照壁,黄备的祠堂”,话说的就是洪坑的照壁和黄备的祠堂赫赫有名。黄备的祠堂体量硕大,素有“歙南第一祠”的美誉。可以说,是这座祠堂让黄备更广为外人得知有黄备这样的一座古村,他们彼此相得益彰。

  据载,黄备始建于宋代。黄备先人张保望在绩溪县为县令时举家避难于篁墩,后来为保一方太平,又不忘先人在篁墩避难的经历,故取名“黄备”,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这里景色优美,风水极好,遂定居在此繁衍生息。黄备现属歙县森村乡,距离歙县县城40公里路。黄备村地处徽州山峦叠嶂山坳之处,原始淳朴,古时亦称“桃源村”。

  探幽古境总是令人向往,我们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走进黄备的。

  黄备祠堂到底多大?心底揣着的是好奇。问村里人,他顺手一指说,喏,就在黄备小学里面。走近一看,铁将军把门。很是不巧,今天是周末,进去不成。我们在校门外打量老祠堂,断壁残垣。只见围墙外侧墙有一落下的卷闸门,实在是不甘心使然,我们走上前将卷闸门往上轻轻一提拉,“呼”的一下,居然腾空而上。随之,一座硕大残损的老祠堂撞入我们的视线。

  我们进去的正是祠堂的中进,也是该祠堂目前仅残存部分。祠堂异常开阔,开间有八根廊柱,高大巍峨,气势恢宏,看过许多徽州祠堂,这里实属罕见。即使是残存,却也能窥管知豹。祠堂的前进和后进俱毁,据说是毁于多年前的一场火灾。该祠堂曾经在生产队期间用作黄备小学,祠堂侧边墙壁上留有粉笔痕迹,上写“b+c=?”,高耸的祠堂上空似乎还回响着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佐证祠堂曾经的教学时光。祠堂烧毁,后就在祠堂旁边建立了水泥浇筑的黄备小学。而祠堂享堂的展壁上,挂有一幅宽阔的照片,是此祠堂的整个全景轮廓风貌,飞檐展翅,很是壮观,右下角显示图片摄于1992年。

  这座大祠堂是张氏统宗祠,包罗了周边十里八乡的张氏宗族。黄备村内曾有四个张氏支祠,大多尽毁。张氏统宗祠实则是建立在黄备村廓之外的,后因为人口和村落民居的扩张,分为黄备上下村,它们自然衔接浑然一体。

  黄备村水街就在这座祠堂过去不远。村落的水口建立在由鹅卵石砌就的拦水坝上,拾级而上,水口有许多古树,樟树,榆树,冬青树……古树参天,绿荫成片,这里是老百姓闲聚的公共场所。我们去的时候,有许多老人坐在石凳上娱乐打扑克,人群里不时发出谈说逗笑的声音,闲适自然和谐。在这水口处,还看见有六只石狮子错落伫立,有人说,两只大狮子是从张氏统宗祠门前移来的,另外几只小狮子则是从黄备的进士牌楼前搬移过来。应该庆幸还有这些历史建筑遗存,才得以让我们勾勒出和它们相关的建筑主体大致轮廓。

  特意拜访了村里73岁的张荣庆老人,老人对黄备村的历史十分熟悉。说起黄备祠堂,说起进士牌坊,种种,都很激动。他说,黄备村现在张姓是大姓,古黄备还有“千灶万丁”的说法。“千灶万丁”自然是夸张,但也说明古老的黄备村曾经兴旺发达,子嗣众多,风光一时。

  徽州水系纵横,古桥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沿着溪流溯流而上,一路竟逢着无数小桥,掩映在路边的草丛里。“永昌桥”“集庆桥”……或平或拱,低调内敛,一座连着一座,令人目不暇接。黄备自古就有“百桥村”之说,看来绝非虚名。徽州山多地少,也多为节地性建筑,而沿溪的人家门口在两岸溪流上搭了竹子晒台,更是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用又自成一景,形成特别的乡野风情。古祠堂,古水口,古桥,古牌楼,古民居,古树……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这些构成了古老和谐的黄备千年古村。建筑从来都是一种透视,从建筑看文化,看思想,看历史脉络,看更多的其他。建筑和建筑环境息息相关,它是人类心理和思想交融衔生的产物。

  初识千年古村黄备,有太多的好奇和疑惑,只是谁都无法将那些陈年的徽州往事一一还原呈现。也许,历史已经把许多的村落故事书写在史册里,我无法一一解读。徽州太厚重了,所谓的探寻也终究只是仓促掠过,终不及冰山一角。我们的脚步总是太匆忙,我只是走过路过,从人们口口相传的口述里,从目光所及之处,将对这个历史久远的千年古村做了浅浅的梳理,然后再记上薄薄的一笔罢了。


编辑:文潮